上世纪30年代末,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扩大,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和全国各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肩负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重任,在中国大西北应运而生。延安“鲁艺”在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指引下,不仅构建了适于抗战与解放区社会文化环境的文艺教育机制,更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确立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历史坐标,对中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讲话》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经验,明确地作出我们的文艺“是为着人民大众的”核心论断,为中国革命文艺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为文艺的更大繁荣和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从文化维度上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有关重大问题,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行了创新性发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新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新的天地,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新的征程,是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理论指南。总书记多次谈及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书写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们也在文艺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历史主题作品,讴歌了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描绘了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再度携手,联合策划推出“薪火相传 时代丹青——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题展”。展览将古元、彦涵、胡一川等延安时期老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和新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延安文艺精神创作的精品力作汇聚一堂,让我们回顾延安“鲁艺”时期的燃情岁月,体悟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辉煌成果。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一百多人参加的文艺座谈会。座谈会于5月2日、16日和23日举行了三次全体大会,毛泽东分别在5月2日和5月23日两次全体大会上讲话,会后,毛泽东将两次讲话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讲话》鲜明地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艺从此走向一条充满崭新文化理想、体现崭新文化属性的宽阔大道。8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讴歌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建设新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新时期、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延安革命文艺的薪火不断相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中国文艺的系列重要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文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新的论断,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方向,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用心、用力、用情讴歌人民创造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实践,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生活的创造者、各种艺术主题和情境中的主人翁,也是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人。同样,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在弘扬延安文艺传统、坚持人民属性的方向上有了长足发展,反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描绘中国社会沧桑巨变和时代精神的创作蔚成气象,并且通过各种美育形式向社会传播,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央美术学院是延安“鲁艺”的传承单位。当年,一大批怀抱理想、追求光明的青年美术家奔向延安,走向抗日前线,深入陕北大地,用画笔和刻刀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人民群众抗击外来侵略的烽火战斗,表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萌生创建的各种社会风尚,在艺术形式语言上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创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由此构成延安美术传统。从延安出发的美术家走向新中国,“鲁艺”美术系的力量和徐悲鸿先生执掌的国立北平艺专相汇合,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历史脉络清晰有序,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央美院的师生在拥有传统自豪感的同时,始终深切认识到薪火相传需要奋发接力,需要与时俱进。新时代以来,中央美院的学科建设不断推进,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创作不断涌现,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央美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中指出的使命责任:“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这个专题展,以央美美术馆藏作品为主,兼及部分青年教师的新作。这些穿越历史帷幕、留下战斗印迹的版画作品和文献资料,让人对延安美术前辈由衷礼敬,这些新中国以来的美术作品反映了央美师生继往开来的艺术志向,透溢出真切的艺术情感和守正创新的艺术风采,正所谓: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2022年5月
展览介绍
【上篇:鲁艺之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开始,就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和革命文艺队伍的建设。1938年4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发起下,创建了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中心的文艺人才培养基地,聚集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共同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延安革命文艺历程。鲁艺的教学不仅涵盖了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更以其与党的初心使命相一致的文化理想、文艺理念以及艺术范式,创立了极为鲜明厚重的革命文艺传统,凝结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鲁艺美术系师生在艰苦的岁月中,以艺术为武器,支持抗战,坚持艺术创作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文化新质、艺术新貌的美术经典佳作,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单元:开创新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感召,一大批富有理想和才华的文艺工作者奔向延安,汇集在延安宝塔山下。鲁艺的创立开启了中国革命文艺教育的新纪元,翻开了现代中国文艺的新篇章。学校以鲁迅先生为名,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艺导师,同时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
《毛泽东、凯丰邀请胡一川出席文艺座谈会的请柬》(复制件) 21cm×28.3cm 1942年 纸本 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提供
第二单元: 烽火前线
在鲁艺成立的《宣言》中明确阐述了这所文艺学府的办学宗旨:“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就是要培养抗战的艺术干部,提高抗战艺术的水平。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得艺术这武器在抗战中发挥它最大的效能。”
秉承20世纪中国美术关注现实,关切家国和民族命运的传统,鲁艺的美术家们以刻刀与画笔作为武器,描绘出一幅幅军民合作、共同抗战的画面。那一件件尺幅不大的作品犹如号角和战鼓,鼓舞了士气,激扬了民心,更在时代洪流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丹青华章。
佚名 无题 8.8cmx15cm 1943年 黑白木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敌后方木刻第五期复印件 35.3cm×25cm 1939年10月19日 纸本 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提供
彦涵 《奋勇迎击》 16cm×24cm 1943年 黑白木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胡一川 《十大任务之三》36.8cm×32.3cm 1940年 水印套色木刻
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提供
胡一川《十大任务之八》34.2cm×27.8cm 1940年 水印套色木刻 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提供
第三单元:边区新貌
在延安,描绘抗日民主根据地崭新的政治环境、生产建设和社会风尚是美术家们创作的另一重要主题。“建立民主政权”“宣传新的政策法令”“根据地教育”“军民大生产”等新的生活内容,都成为美术创作与宣传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在内容上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受到人民的喜闻乐见。通过向陕北民族民间艺术学习,民间剪纸、年画等艺术形式融入新题材创作,形成了美术语言的中国气派。
力群 《帮群众修理纺车》14cm×19.5cm 1945年 黑白木刻 古元家属提供
王式廓 《改造二流子》 17cm×26cm 1947年 套色木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式廓 《边区老大爷》 54cm×39.5cm 1942年 纸本铅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罗工柳 《李有才板话》插图 9.5cm×11.3cm 1946年 黑白木刻 家属藏
马达 《炼钢厂》13.8cm×18.5cm 1944年 黑白木刻 古元家属提供
【下篇:传承接力】
革命战争年代的鲁艺人怀揣崇高的革命理想,凭着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唤起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凝聚力。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图谱,鲁艺的艺术教育思想和美术创作方式,对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延安美术传统也成为央美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时给老教授们回信,希望央美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央美师生们不断深化对延安美术重要内涵的认识,立足中国大地,以紧随时代的笔墨,谱写出一页页艺术为人民的新篇章。
第一单元:回望延安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也是延安精神诞生的地方。清清延河水,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历史。多年来,央美组织师生踏访延安鲁艺,礼敬先贤,描绘延安的革命胜景和当代发展,每次都向鲁艺园区赠送写生作品。回望延安就是以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信仰中汲取力量,在艺术表达中寄寓信念。
伍必端 《延安人民庆祝五一》20.5cmx28cm 1974年 纸本铅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林笑初 《长征之路——习仲勋在陕北》 171cm×130cm 2016年 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袁元 《丰碑的记忆》 210cm×360cm 2015年 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苏晖 《陕北腰鼓》 8cm×8cm×23cm 1968年 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陈树东 《鲁艺的一天》 90cm×230cm 2017年 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第二单元:黄河画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至今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百折不挠、奔流不息的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滋养了博大深厚的民族文化。面对黄河,艺术家们描绘了黄河历史的沧桑、人文的积淀和抗争的精神,也讴歌了中华民族博大的力量,抒发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于长拱 《冼星海在陕北》 170cm×180cm 1957年 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孔亮 《生态母亲河》130cm×300cm 2019年 铜版单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路江 《乾坤湾》 200cmx300cm 2017年 布画油彩 艺术家自藏
陆阳 《黄河纤夫》20cmx30cm 2008年 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集体创作 壁画《黄河颂》素描稿 原作尺寸1124cmx1144cm 2016年 马赛克镶嵌壁画 原作藏于延安大剧院
第三单元:人民情怀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生活是取之不尽的丰富矿藏。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方针,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方向,文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不改。习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中央美院师生用手中的画笔和致敬时代、致敬人民的情怀,奋力耕耘,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中国表达、彰显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夏理斌 《天·使》 160cm×200cm 2008年 综合材料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孙超 《城市音符》200cm×290cm 2019年 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俊明 《秋染双清别墅》80cmx80cm 2021年 布面油彩 艺术家自藏
王宜兰 《青春新时代》组画 40cmx40cmx25 2020年 布面油彩 艺术家自藏
董卓 《国家的脊梁》(稿)90cm×150cm 2019年 综合材料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结 语
自延安鲁艺时期以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讴歌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新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中央美术学院是延安鲁艺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学院师生始终赓续着红色传统,怀揣着“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与情怀,不仅奠定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基本格局,更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构起多学科、大美术的办学格局,使中央美术学院跻身于世界著名高等美术院校之列。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启发着文艺工作者们不断思考艺术性与人民性、学术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关系。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始终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的艺术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值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再度携手举办专题展。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两家机构将持续强强联手,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构建起艺术创作与展示平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谱写绚丽篇章!
国家大剧院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