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成华 艺术有约”——晨曦初露

陈曦

2018/11/11
“文旅成华 艺术有约”大型公益主题文化活动——晨曦初露

很多家长都会困惑于孩子对练琴的排斥。然而其实几乎没有孩子天生就爱练琴。我们公认的天才音乐家帕格尼尼、贝多芬、李斯特、莫扎特等人,也不是从小就爱练琴。当代小提琴大师文格洛夫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时也说:“我不只一次不小心将小提琴落在了公交车上,但奇怪的是,妈妈每次都能把它找回来,然后继续让我练到凌晨两点。”和学习一样,练琴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甚至重要性远超老师。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欠缺音乐天分,无法指导孩子,因而感到痛苦和迷茫,这其实是个谬论。因为不经培养,没人能知道自己具有哪种天分。并且,音乐几乎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大多数人脑海里可能都曾单曲循环过某一段旋律,这就说明我们不是与音乐无缘的。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天生都有资格进入音乐的殿堂,不要把它拒之门外。况且,对于琴童的成长而言,家长的判断和指点都是次要的,陪伴才是最需要的。


幼年的我经常被父亲布置成堆的练琴作业,导致每次他从部队回家的日子几乎都成了我的受难日。就连不在家时,他也会叮嘱母亲监督,让我不得懈怠。父亲在我身上倾注了极多的心血,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来培养我。从自己的经历来看,我认为若想走上专业道路,就必须克服不爱练琴的瓶颈期,这时家长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了。帮助孩子突破这一障碍有两种途径,一是逼迫孩子埋头苦练,二是多带他去感受音乐,也就是去听现场的演奏。一味苦练并不是好方法,多去现场感受音乐的氛围更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兴趣。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不爱练琴,但在父母的要求和陪伴下,我度过了这段痛苦的时光,并且收获了性格的成长。是父母让我体会到,练琴的过程确实充满着劳累、痛苦,但是一旦自己的演奏能够登台并收获一片掌声时,这样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对我而言,这是近似于拯救性的肯定和鼓励,让我真切懂得了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学音乐更是如此。早在学龄前,父亲就带我去拜访一位朋友,那里有个哥哥总是在没完没了地练琴。那就是我第一次见到郎朗。他的刻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郎朗、曲大卫(钢琴家、指挥家,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和我的家长都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每周我们都会在郎朗家办小型音乐会,在谈天说地、嬉笑玩闹里时不时被点名演奏,形成了很好的音乐氛围。家长们也会鼓励我们相互攀比练琴时间,我总是排在中间。


在这样一个孩子们良性竞争、相互展演的环境中,我们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也享受了舞台的愉悦。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开音乐会的小团体里,每个孩子都很正能量,不但自己积极向上,而且会相互鼓励,尤其是郎朗,他热情而有感染力,具有一切成功人士的特质。他的高效、准时、自律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让我从小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榜样。这样的伙伴,良性的攀比、竞争意识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必要。


 
即使是今天,我们的审美教育仍有一定的缺失。要提升审美,从小学习音乐非常有帮助。审美自有其规则,就音乐演奏而言,音准、音高、节奏都不可随意更改。其中,节奏的训练最能培养理性,良好的节奏感也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培养时间观念。此外,如果安排得当,音乐对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在耶鲁大学的一些同学当年因为课业繁忙放弃了音乐,后来都追悔不已。反思那时,其实也并不是挤不出时间。因此,请家长一定要提醒、监督孩子,不要以忙为借口懈怠下来。在我看来,即使每天只练半个小时,甚至只练15分钟、十分钟,我们的肌肉记忆就不会消失,练习的成果也会积累下来。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这段过程可能会很慢,但是没有关系,毕竟能够维系下来。


现场观众互动


Q:小朋友拉琴时容易过于紧绷,请问如何在拉琴的时候放松下来?
A:拉琴时的放松永远是相对的。手不能瘫软无力,而是用放松的方式施力。就持弓而言,在演奏强音的时候,要放松地把手的力量放在弓子上;若要演奏轻音,就要把所有的力量挂在肩膀上,出来的音才会流畅。按弦也是如此,手型固定,手指才能放松,从而更加灵活地移动。归根结底,放松是熟能生巧的事情。如果每天只练习五分钟很难自如地放松。坚持一定时长、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让身体越来越协调。


Q:很多小朋友揉弦时不得要领,请问如何系统地学习揉弦?
A:揉弦共有三种,常用的两种分别是小臂揉弦和手腕揉弦。揉弦要符合节拍,这就要求练习时特别关注控制频率和速度。因此,初学者都需要节拍器的辅助。最初练习时建议把节拍器的频率调成大约半分钟,揉弦速度从一拍一次到多次,在练习中循序渐进。并且,揉弦时要注重肩膀的放松,可以在琴头贴一块海绵或棉布顶在墙上来辅助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揉弦时手指的力度要向下,否则容易跑音,并且幅度最高不宜超过小二度。最后要指出,揉弦也是需要积累的技术。在长久的积累中,自然而然就可以练好揉弦。